2025年7月30日,香港联交所传来历史性时刻——山东天岳先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,距离其递交H股申请仅过去5个月。
61岁的创始人宗艳民在济南总部远程见证了这一里程碑,这位曾手持失业证徘徊街头的工程师,此刻正带领中国碳化硅行业叩响全球资本市场的大门。
从济南灯泡厂下岗工人到全球半导体材料巨头掌舵者,宗艳民用28年时间将一张泛黄的失业证,变成了中国科技突围的“通关文牒”。
他创立的天岳先进,不仅在第三代半导体战场上打破国际垄断,更以16.7%的全球市场份额稳居行业前三,成为华为、英飞凌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。
数据支持:截至2025年8月2日,天岳先进总市值257.74亿元,宗艳民身家达77.55亿元。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,2028年全球碳化硅市场规模将达89亿美元,天岳先进有望冲击全球第一。
这场始于失业证的逆袭,正在改写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格局。
NO.01绝地求生:
失业证背后的“曲线报国”
1987年,山东轻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专业的高材生宗艳民,捧着“铁饭碗”进入济南灯泡厂。然而,90年代国企改革的浪潮中,这家老牌工厂轰然倒闭,23岁的他成了下岗大军中的一员。
“我至今记得那个雨天,厂长把失业证塞给我时,手在发抖。”多年后接受央视采访时,宗艳民回忆道。但命运的馈赠往往藏在绝境里——这张失业证,反而成了他叩开商业帝国的钥匙。
2002年,38岁的宗艳民成立济南天业工程机械,成为沃尔沃挖掘机山东代理商。正当同行忙着跑销售时,他却在仓库里划出2000平米实验室,用卖设备的利润偷偷研究半导体材料。
“材料是工业的基石,中国不能永远被卡脖子。”他在2014年接受《经济日报》采访时吐露心声。
2010年,46岁的宗艳民迎来人生转折。得知中科院院士蒋民华研发的碳化硅单晶技术困于实验室,他毅然斥资买下专利,创办山东天岳先进材料科技公司。
此时的他或许没想到,这个决定将改写中国半导体材料史。
小编解读:从工程机械跨界半导体,宗艳民展现了超越商业逻辑的战略眼光。当多数企业家追求短期利润时,他选择了一条“十年不鸣”的技术长征路。这种“用挖掘机养实验室”的执着,恰是中国科技突围的精神缩影。
NO.02十年磨剑:
万次试错打破技术铁幕
创业初期,天岳先进面临的是令人窒息的国际封锁。美国将碳化硅技术列入对华禁运清单,日本将其纳入国家战略,Cree、Wolfspeed等欧美巨头垄断全球90%市场。
碳化硅晶体生长堪称“原子级精密舞蹈”:碳需3000℃融化,硅仅需1400℃,二者必须等比例排列形成晶体,且220种晶型中仅1种适用于半导体。
宗艳民对研发团队说:“败了不追责,三年五年搞出来都行!”12亿元投入、近万次试错后,2013年,4英寸碳化硅衬底量产成功。
尽管比美国Cree晚了16年,但这是中国首次打破国际垄断。更惊人的突破接踵而至:2019年量产6英寸衬底,全球份额飙升至30%;
2023年突破8英寸量产,临港工厂年产能达30万片;2024年全球首发12英寸衬底,彻底站上技术制高点。
2024年,公司凭借22.8%的导电型衬底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,成为英飞凌、博世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。
小编解读:天岳先进独创的液相法低缺陷技术,突破国际专利壁垒,使8英寸良品率领先行业30%。临港工厂的自动化产线,更将单片成本降低40%,实现“以量补价”的成本革命。
NO.03资本破局:
华为1.1亿押注的生死时刻
2019年,成立9年的天岳先进陷入资金链危机。持续高强度研发让账上现金流告急,此时华为旗下哈勃投资伸出援手——1.1亿元注资换取10%股份,估值仅10亿元。
这是一场豪赌。当时天岳先进营收不足3亿元,且尚未盈利。但华为的入场引发链式反应:2022年科创板上市时,上汽、宁德时代、小鹏汽车等巨头争相入局,市值峰值逼近600亿元,一年暴涨60倍。
然而资本市场的考验才刚开始。2022年上市首年,公司营收跌至4.17亿元,亏损1.76亿元;2023年营收翻三倍达12.51亿元,仍亏损4572万元。
直到2024年,临港工厂产能释放,海外收入暴增822%,毛利率达42.05%,全年净利润1.79亿元,实现历史性扭亏。
小编解读:华为的投资不仅是资金注入,更是技术背书。正如哈勃投资负责人在2022年峰会上所言:“我们押注的不是天岳先进,而是中国第三代半导体的未来。”
NO.04硬核突围:
三张王牌挑战全球第一
2025年3月,天岳先进展厅内,三块12英寸晶圆折射出中国科技的锋芒:半绝缘型、导电N型、导电P型碳化硅衬底并排陈列,覆盖新能源汽车、电网、AI眼镜三大战略领域。
核心竞争力正在转化为市场话语权:
- 技术卡位:液相法低缺陷技术突破国际专利壁垒,8英寸良品率领先行业30%;
- 成本革命:临港工厂自动化产线降低单片成本40%,“以量补价”策略对冲价格战风险;
- 生态联盟:绑定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企业超半数,英飞凌采购量占其需求“两位数水平”。
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,2024年天岳先进整体市场份额达16.7%,稳居全球前三;而在导电型细分市场,其22.8%的份额已超越美国Coherent位居第二。
昔日霸主Wolfspeed却陷入困境——连续10年亏损,2024财年净亏8.64亿美元,被迫启动债务重组。
小编解读:Wolfspeed每片8英寸衬底成本约1500美元,而天岳先进通过规模化生产降至900美元。这种成本优势,正在改写全球竞争格局。
NO.05 新征途:
港股上市背后的全球棋局
2024年2月,天岳先进突然终止A股定增,转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。这步棋背后,是61岁掌门人的深谋远虑。
国际化战略已现成效:2024年境外收入8.4亿元,占总营收47.53%;欧美客户订单毛利率是国内2倍;博世、英飞凌等巨头签订长期协议。
此刻赴港上市,恰逢全球碳化硅市场爆发前夜:
- 新能源汽车800V平台渗透率突破65%,碳化硅器件成刚需;
- AI数据中心年耗电3000亿度,碳化硅节能方案成标配;
- AR眼镜用光学衬底需求“惊心动魄”增长。
资本市场博弈:天岳先进选择港股而非A股,不仅是为了融资,更是为了获得国际资本认可。正如宗艳民在业绩说明会上所言:“我们要在全球舞台上,与Wolfspeed正面交锋。”
NO.06
实验室里的“中国心”
2025年5月,天岳先进业绩说明会上,宗艳民指着三块12英寸衬底宣告:“第一代半导体我们没机会了,新一代必须超越!”此刻距他手持失业证已过去23年。
这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教授级企业家,至今保持着实验室工作习惯:每天巡视研发中心2小时,亲自参与缺陷率分析会议,要求新产品必须刻“天岳·中国造”标识。
他的办公室里,始终悬挂着蒋民华院士的照片——那位将碳化硅技术托付给他的科学家。
“幸福就是能做喜欢的事,关键时刻保障国家战略不受制于人。”宗艳民的这句话,或许揭示了那张泛黄失业证始终压在桌下的深意。
2024年,公司凭借在碳化硅领域的革命性突破,荣获日本权威半导体媒体颁发的“半导体电子材料”类金奖,这是中国企业31年来首次问鼎该奖项。
结语: 从济南灯泡厂的下岗工人,到全球半导体材料巨头的掌舵者,宗艳民的故事,是中国科技突围的缩影。
他用28年时间,将一张失业证变成了中国科技的“通关文牒”,在第三代半导体战场上,为中国赢得了与国际巨头平等对话的权利。
如今,天岳先进的12英寸晶圆正在改写全球产业链格局,而宗艳民的传奇仍在继续。
当我们在享受新能源汽车的便捷、AI数据中心的高效时,不应忘记那些在实验室里默默耕耘的“中国芯”守护者——他们才是真正的时代英雄。
亲爱的读者们,你认为宗艳民从“卖挖掘机”到“造芯片材料”的跨界,最值得创业者借鉴的是什么? 面对国际技术封锁,中国科技企业该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研发的关系?
除了碳化硅,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企业在“卡脖子”领域实现了突破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察!
盛达优配-怎么找配资公司-安全股票配资-股票市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