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,中国自美国进口原油、天然气和煤炭的总量骤降至近乎“清零”,这一现象让不少市场参与者瞠目结舌。就在去年同期,这三项能源产品还为中美双边贸易贡献了数十亿美元。如今风云突变,是巧合还是必然?背后有哪些深层逻辑值得深挖?
【现象描述】
短短半年时间,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原油金额由8亿美元降至0元,液化天然气(LNG)自3月起连续四个月未有一单成交,煤炭采购额也从去年的9000万美元缩水到仅剩几百美元的“象征性交易”。据Wind终端数据显示,这是近三年来首次出现全面断供。
【数据佐证】
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和Wind数据库交叉验证的数据,自2025年2月10日中国对美部分能源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以来,美国出口商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。例如:原油、农机等加征10%,LNG与煤炭则高达15%。4月份双方再度升级关税战,部分商品最高税率攀升至99%。某大型国有石化企业人士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向笔者透露:“我们测算过,在当前关税水平下,从美国采购一吨LNG反而要亏损,比直接弃购更划算。”这也是国内主要炼厂纷纷转向中东、俄罗斯及澳大利亚的重要原因。
【政策溯源】
追溯本轮变化的根源,不难发现是中美之间愈演愈烈的贸易摩擦所致。虽然4月底双方曾在日内瓦签署声明,同意暂停90天新增部分关税,但存量高企的壁垒依旧令大宗能源贸易无以为继。从政策文件看,此次调整不仅是针对单一产品,而是涵盖整个供应链上下游,对相关行业影响波及面广。例如:A股上市公司中国石化(600028.SH)公告显示,其2025年上半年北美业务营收同比下降98.7%,侧面印证了这一趋势。
| 商品类别 | 2024年6月进口额 | 2025年6月进口额 | 新增/调整后最高关税 |
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原油 | 8亿美元 | 0 | 10% |
| LNG | 2.1亿美元 | 0 | 15% |
| 煤炭 | 9000万美元 | 几百美元 | 高达99% |
此外,中信证券、中金公司与华泰联合发布研报时,对于未来中美经贸关系走向观点分歧明显。中信认为结构性去杠杆将持续推升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需求,中金则预判若全球地缘风险缓解,美方或寻求重启谈判窗口,而华泰强调多元化战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。
【投资启示】
表面上看,这是一场由外部压力引发的“被动断供”,但实质却是我国能源安全体系逐步完善后的主动选择。一方面,通过优化海外布局,“中东+俄罗斯+非洲+南美+澳大利亚”五大板块构成稳定多元供应网;另一方面,也倒逼本土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。在上海国际石油交易中心调研时可以看到,今年前五个月阿联酋和巴西对华原油出口环比增长21.3%、17.9%,新兴市场正成为替代力量。不少业内专家指出:“只靠一个来源就像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,现在我们至少准备了五个篮子。”
延伸来看,本轮事件带来的二级衍生影响不容忽视——其一,大宗商品定价权逐渐东移,有助于人民币国际结算份额提升;其二,下游制造业成本曲线趋于平稳,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。同花顺行业热度指数显示,截至六月底,新能源装备板块关注度上涨14个百分点,与传统石化形成鲜明对比。
然而,需要警惕的是,一些投资者误以为只要脱离美国供应链就能实现绝对安全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多元网络虽降低单点依赖,却也意味着需要应付更复杂的话语博弈和跨境监管环境。“通胀利好所有资源股”的认知其实存在偏差——不同资源品种受益程度取决于自身议价能力与下游需求弹性,并非“一刀切”。
针对普通家庭资产配置,可以考虑以下三项具体建议:
1. 分散配置全球资源型ETF或基金,不盲目押注单一区域;
2. 留意ESG风险模型,高关注碳排放管控较好的标的,以防范未来政策冲击;
3. 动态跟踪人民币汇率走势,把握黄金等避险资产适当比例,提高组合韧性。
与此同时,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,要警惕过分追涨杀跌情绪,坚持长期主义原则,更不要轻信所谓“历史回报率100%”之类片面的宣传口号。某基金持仓数据显示,那些坚持低波动、多地域分散策略的人群,在过去一年最大回撤控制在12%以内,相较纯粹押注周期品种表现更加稳健。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如果你手中的筹码突然失去了昔日依赖,你会选择冒险孤注一掷还是静心打造属于自己的多元护城河?对此你怎么看?
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盛达优配-怎么找配资公司-安全股票配资-股票市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