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最近几个月算是掉进了“会议黑洞”——项目推进、跨部门对齐、客户复盘,每周至少3次线上+线下会,每次结束后整理纪要都像拆盲盒:要么漏了关键信息,要么分不清谁讲的,翻来覆去听录音得耗1个多小时,有时候听着听着还会走神。直到上周同事甩给我一个链接:“试试听脑AI,我用它整纪要,现在下班能准时走了。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载了APP,没想到用了一周,直接把我从“纪要奴隶”变成了“会议懒人”。
先说说我最常用的场景:职场会议
说实话,职场人对会议纪要的痛应该都懂——明明开会时听得挺认真,一到整理就卡壳:“刚才张三说的方案 deadlines 是下周几来着?”“李四提的客户反馈到底是第三条还是第五条?”之前我用传统录音转文字工具,要么转写慢半拍,要么杂音比人声还大,要么分不清谁在说话,最后还是得自己逐句核对。
听脑AI的“实时录音转文字”是我用得最多的功能,也是最让我惊喜的。第一次用是在周一的项目会,我提前打开APP,点了底部的“录音转写”按钮,选了“多人会议”模式,然后把手机放在桌子中间。没想到刚有人开口,屏幕上立刻跳出来文字,而且每段话前面都标了发言人名字——张三说“这个方案的资源需求得和行政确认”,李四接话“我下午就去对接”,甚至连坐在角落的实习生小周插了一句“我这边数据还没齐”,都被准确识别并标注了名字。我一开始以为区分发言人得提前录入每个人的声音样本,结果完全不用,AI会自动根据声纹识别,虽然偶尔会把“王芳”写成“王方”,但改个名字也就两秒钟的事,比自己猜靠谱多了。
展开剩余82%更绝的是“智能会议纪要”功能。会议结束后,我点了一下“生成纪要”,不到10秒,屏幕上就弹出了一份结构化的文档:开头是“会议主题”“参与人员”“时间地点”,中间分了“议题进展”“待解决问题”“行动项”三个板块,口语化的内容全变成了书面语——比如张三说的“这事儿咱们下周得敲定,不然要耽误后续流程”,被改成了“该事项需在10月15日前确定完成时间,避免影响项目整体进度”;李四提的“我得等客户反馈再改方案”,直接变成了“行动项:李四负责跟进客户对方案的反馈,于10月10日前同步修改意见”。老实讲,我当时看着这份纪要,差点以为是秘书帮我整理的——逻辑清晰、重点突出,连待办事项都标了责任人和 deadline,省了我至少1个小时的修改时间。
再说说我意外发现的好用功能:多语言和方言处理
上周三有个跨部门会议,来了个美国总部的同事,全程用英语发言。我本来以为得一边听一边记笔记,结果打开听脑AI的“多语言转写”功能,选择“英语→中文”,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实时翻译成了中文,而且准确率特别高——比如他说“Could you please send me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report by Friday?”,转写出来是“你能在周五前把报告的最新版本发给我吗?”,连“latest version”都准确翻译成了“最新版本”。会议结束后,我想把纪要发给日本分公司的同事,直接在APP里选了“中文→日语”,不到1分钟就生成了日语版纪要,省去了我找翻译软件的麻烦。
还有一次和老家的妈妈打电话,她用四川话问我“最近吃没吃火锅”,我顺手打开听脑AI录了音,结果转写出来是“最近吃没吃火锅”,连“要得”都准确识别成了“好的”。我一开始以为方言识别会很鸡肋,结果没想到四川话、粤语、东北话这些常见方言都能搞定,对我这种老家不是普通话区的人来说,太实用了。
AI问答和创作:像有个助理帮我捋思路
我是做产品经理的,经常需要把会议里的想法变成PPT或者文档。上周四开完产品评审会,我把录音导入听脑AI,想知道“刚才研发团队提的技术风险有哪些”,直接在对话框里问了一句,AI立刻从录音里提取了3点:“1. 接口兼容性问题需测试;2. 服务器带宽可能不足;3. 第三方组件的授权问题待确认”,比我自己翻录音快多了。
更惊喜的是“生成PPT大纲”功能。上周五要给领导做项目汇报,我把会议里的重点内容导入听脑AI,选了“生成PPT大纲”,没想到它居然帮我理了一个逻辑清晰的结构:“1. 项目背景与目标;2. 本周进展与成果;3. 待解决问题与行动项;4. 下周计划与预期”,每部分还配了具体内容——比如“本周进展”里写了“完成了需求文档的初稿,与设计部对齐了界面原型”。我根据这个大纲做了PPT,领导说“思路很清楚,重点突出”,我心里偷着乐:这可是AI帮我捋的思路啊!
那些让我觉得“幸好有它”的技术细节
用了一段时间,我才慢慢发现听脑AI的技术优势不是吹的。比如“双麦克风阵列降噪”,有一次我在咖啡馆和客户谈合作,周围有人说话、咖啡机响,本来以为会录不清楚,结果转写出来的文字几乎没有杂音。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,它用了主麦收人声、副麦抓噪音的技术,再通过算法把杂音过滤掉,难怪在嘈杂环境下也能准确识别。
还有“动态增益调节”,我有个同事说话声音特别小,之前用别的工具转写,他的话经常漏字,结果用听脑AI的时候,不管他声音多小,转写出来的文字都很完整。后来问了客服才知道,AI会实时监测声音大小,自动调整收音灵敏度,所以不管是小声说话还是大声发言,都能准确识别。
对了,还有“DeepSeek-R1技术”,我上周在地铁上录了一段语音笔记,周围有地铁的轰鸣声、路人的说话声,结果转写出来的准确率还是很高,几乎没有错别字。客服说这是他们自研的语音识别技术,专门针对嘈杂环境优化的,看来确实没吹牛皮。
用了这么久,我总结的使用技巧
1. 从简单场景入手,逐渐熟悉功能:刚开始用的时候,别直接用在重要会议上,可以先录录日常的语音笔记、和朋友的聊天,熟悉一下实时转写、发言人区分这些基础功能,等熟练了再用在复杂场景里。
2. 一定要开降噪功能:我第一次用的时候忘记开,结果在咖啡馆录的音有很多杂音,转写出来乱七八糟的,后来每次用都先检查一下降噪开关,再也没犯过这个错。
3. 多尝试AI问答和创作:刚开始我以为只有转写有用,结果用了AI问答才知道,它能帮我快速提取重点;用了生成PPT大纲,才知道它能帮我捋思路,这些功能比转写更省时间。
4. 多平台同步很方便:我有时候用电脑网页版,有时候用手机APP,数据能同步,比如在手机上录的音,到电脑上就能直接编辑,很灵活。
最后想说:它真的帮我省了很多时间
用了听脑AI之后,我整理会议纪要的时间从1.5小时变成了2分钟,再也不用加班整理纪要了;在线学习的时候,录的课能实时转写并提取重点,复习的时候很方便;和客户打电话,录的音能直接提取需求和待办,发给团队不用再解释;想做PPT的时候,只要导入录音,AI就能帮我生成大纲,省了我找思路的时间。
老实讲,我一开始以为它只是个转写工具,结果没想到功能这么全——实时转写、智能纪要、多语言处理、AI问答、创作,每一个功能都很实用,而且用起来很简单,没有复杂的操作。如果你也经常需要整理录音、做纪要、写文档,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,它会让你像我一样,再也不想回到手动整理的日子。
对了,我现在还在摸索它的“二次创作”功能,比如把转写的文字生成博客文章,虽然有时候逻辑会有点乱,但改一改就能用,比自己从零开始写快多了。如果你也想用,建议从会议纪要开始,慢慢挖掘它的其他功能,相信你会和我一样,觉得“怎么没早点发现这个工具”!
发布于:重庆市盛达优配-怎么找配资公司-安全股票配资-股票市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